第122章 吓尿裤子了?今年,朕要让边军穿上棉衣!(2 / 3)

作品: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

“把耿九畴宣来。”

耿九畴回到家里,找了很多郎中瞧病,肠胃坏了,要喝药慢慢调理。

闻听皇帝宣他觐见,马不停蹄的入宫。

“苦了你了。”

朱祁钰看他面色发白,给他赐座。

“为陛下做事,微臣不敢叫苦。”耿九畴很会说话。

“迁居北孔,你有大功!”

朱祁钰苦笑道:“孔弘绪是孔圣人的子孙呀,朕也不敢动手打他,只能杀鸡儆猴,所以拿你做筏。”

“迁居了北孔,辽东势必不会丢掉了!”

“耿九畴,朕知道你心中不解,朕为何对辽东心心念念。”

“因为朕做了一个梦,梦里辽东女真崛起壮大,推翻了大明,建立了新的王朝。”

“所以,朕一定要把辽东攥在手里。”

耿九畴满脸不解:“陛下,梦境罢了,当不得真的,女真虽说强大,那是因为大明被瓦剌、鞑靼、兀良哈挟制,又无暇针对他,才给了女真犯境的机会。”

“等到李督抚整军完毕,守住辽东防线,非常容易。”

“所以,请陛下安心。”

看着耿九畴的神色,估计天下人都是这样想的,根本没人能想到,女真人能得了这天下。

就连鞑清刚刚入关的时候,都没想过能做中原皇帝。

结果,天下稀里糊涂地掉他手里了。

“罢了,已经做了的事,不必说了。”

朱祁钰道:“如今六部空虚,朕打算提拔你做户部尚书,让项忠、吕原,做户部左侍郎,朱英、马瑾做户部右侍郎。”

等到了!终于等到了!

耿九畴配合皇帝演戏,巴结皇帝,不就为了户部尚书的位子嘛!

依着他的资历,恐怕要熬十年,才能摸着尚书的官位。

就演一出戏,就当上了户部尚书。

可见皇权之恐怖。

“微臣一定秉承圣恩,勤恳做事,谢陛下天恩!”耿九畴激动之色溢于言表。

同时,耿九畴也猜到了,他做户部尚书,那么礼部尚书,就是白圭的了。

“白圭任礼部尚书,宋琰、薛希琏为礼部左侍郎。”

“刘广衡任吏部左侍郎,年富、程信为吏部右侍郎。”

“寇深做大理寺寺卿。”

朱祁钰沉默片刻:“兵部尚书暂且空悬吧,仪铭为左侍郎,俞纲为右侍郎。”

“以后兵部负担最重,朕再思量几个人,补入左右侍郎。”

耿九畴却听出来了,兵部就是一根香喷喷的骨头,等着百官来争抢。

“耿九畴,朝中可有孔家族人?”朱祁钰又问。

耿九畴目光一闪,他和北孔是结了死仇了。

“刑部左侍郎孔文英,是北孔的族人,但是陛下,孔文英近来身体愈发败坏,怕是承不了多久了。”

耿九畴更狠,挑个快要死的。

却和皇帝一拍即合。

“孔文英,倒也允文允武啊,竟是孔氏族人,那正好,赐他太子少保,到军机处来办公。”

朱祁钰沽名钓誉了。

得给北孔一个好名声,都把人家迁走了,又得了人家的家财,给人家点名声还不理所应当?

“陛下圣明!”耿九畴暗笑。

孔文英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,眼看着都不行了,赐他个身后名,反正没什么实际作用,挡不着谁的道。

皇帝是绝对不肯给孔家实权的,有千年名声,再给实权,会干什么呢?

不得不防啊。

“耿九畴,朕赐你军机大臣,闲时也来军机处办公。”朱祁钰越看越顺眼。

当初耿九畴的管家,就帮了他大忙了。

如今耿九畴配合演戏,把孔弘绪拿捏住了。

“微臣谢陛下天恩!”耿九畴恭恭敬敬。

他和李贤等人不一样,李贤他们都看见了皇帝最卑微的一面,所以对天潢贵胄,没太多敬畏之心。

但耿九畴不一样,他苦熬多年,才来到中枢,看到的皇帝时,皇帝坐在龙椅上,高不可攀,自然不敢起丁点反对的心思。

“去了户部,你就是朕的钱袋子。”

“朕叮嘱你几句,多多培养计相,今年科举,朕打算多出一些计算的题目,朝堂、宫中都缺这方面人才。”

国子监也有计算的科目,奈何科举中计算类题目占比非常低,所以天下学子学的不多。

“朕打算开发京畿荒田,没有耕种的、无人认领的土地,朕都要收回来,建皇庄。”

“和以前的皇庄不一样,进项都归户部。”

“用来安置流民,吸引流民入京。”

“朕还打算减免夫役,你也听说了,朕已经下圣旨,勒令天下商贾入京。”

“促使京畿丁口丰盛。”

“还有,如今皇家商行的纺织厂办起来了,朕打算在京畿推广桑树,奈何桑树成长期长,民户不愿意出钱买桑树苗,朕上次说完后,京畿百姓都无甚意趣,把朕晾在这了。”

“所以呀,朕打算把桑树苗送给百姓人家,每家领五棵,这钱朕的内帑出。”

“京中的百姓也给发,家中庭院闲着也是闲着,多种些桑树,到时候皇家商行来收丝,也是百姓家一笔进项。”

“还有就是,在京畿推广果树种植。”

“朕不瞒你说,朕爱吃果子,但从各地采购,价格太高,如今宫中人口丰茂,都是些贵公子、贵小姐的,都是长身体的时候,他们总该吃一些的。”

咯噔!

耿九畴心里一跳,皇帝不会让各家自己掏钱买吧?

还真可能!

“所以呢,朕打算在京畿大肆种植果树,果子呢,到季节了,宫里花钱收。”

“实在种不了果子的土地,就种枣树,枣子朕也爱吃,也收。”

“果树苗,也是内帑出钱采购,每家发三棵,再多了朕也负担不起。”

“全都交给户部。”

“户部设一个农业局,以后民间土木之事,全都交给农业局来管,便让朱英做这农业局的郎中。”

朱祁钰有心直接设农业部,但开支太多,不利于精简部门。

“微臣遵旨。”

耿九畴担心道:“但是,陛下。”

“树木成长是需要时间的,短则两三年,长则十余年。”

“微臣担心,过些年后,朝堂又有了新政策,不收取民间种出来的果子和丝,老百姓可怎么办?”

朱祁钰颔首:“你有什么看法?”

“微臣以为,朝堂干脆好人做到底,给百姓桑苗、蚕苗,百姓只是付出一把子力气,就算到时候没人收丝,也不至于一赔到底。”

耿九畴道:“而且,桑苗成长为桑树,还有一段时间,中枢的钱也周转的开,不是一次性开支。”

“不错,耿九畴,你这个想法不错!”

朱祁钰笑道:“你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,朕允了,苗儿钱,朕都出了!”

“朕会让都察院、厂卫配合,绝不可让户部官员上下其手。”

“树苗必须送到每家每户的手中,让百姓们栽种起来!”

耿九畴跪在地上:“微臣向陛下保证,必须让每一棵树苗,都到百姓之手!”

“好,朕这就安排人采购树苗,等适合种树的季节,便种下去。”

朱祁钰让耿九畴坐下:“还有件事,这不要大建四平城嘛,山东还要迁人过去。”

“总不能让人冻着。”

“所以,朕想在京畿的荒田上,种上棉花。”

“等攒足了棉花,让皇家商行,制成棉衣,再卖给那些迁居的民户们。”

“朕让人算过了,赚的这些钱,足够给十万大军,制一年的冬衣了。”

“戍守辽东呢,是个苦活儿。”

“朕打算给每个兵卒,配两套棉衣。”

“朕也算过了,棉花是自己种的,花不了什么钱,制衣厂是朕的,费用朕也不向朝堂要了。”

“再加上卖棉衣赚的钱,足够辽东大军两套棉衣。”

“但也不能厚此薄彼,朕打算今年,给边军,所有士卒,配一套棉衣!”

朱祁钰叹了口气:“往年中枢没有盈余,边军也跟着挨冷受冻的,今年不同于往了,朕可以不穿棉衣,边军必须人人一套,过个暖和的冬天!”

“圣天子临朝,天下何其之幸啊!”耿九畴跪在地上磕头。

就是圣天子苦了那些强迁的百姓了,这些土匪山贼,还没被迁走呢,就要付一笔衣服钱。

“少来这套。”

朱祁钰让他起来:“朕跟你商量,是因为仅靠京畿的荒田,种出来棉花,不足以支撑边军的棉衣。”

“等山东清理出来,朕打算在山东种植棉花。”

“但是,山东沃土啊,种植了棉花,口粮万一不够了可怎么办呢?”

民以食为天。

山东又是产粮大省,京畿多靠鲁粮支撑,所以,这个决策,朱祁钰举棋不定。

“陛下,微臣以为,山东仍以种田为主,鲁粮安,则天下安,绝不可轻易改动。”

耿九畴反对山东种棉花:“陛下欲收复河套,何不在河套种棉花呢?”

朱祁钰摇摇头:“现在的河套,不是太祖、太宗时候的河套了。”

“都被漠北牧民祸害完了!”

“于太保说,现在连漠北的牧民都不愿意在河套放牧。”

“那里真的成为了不毛之地啊。”

朱祁钰苦笑:“而且,河套是朕收复西域的跳板,必须苦心经营,朕宁愿年年赔钱,往里面砸银子,也不能祸害了。”

耿九畴忽然目光一闪:“陛下,湖广呢?”

朱祁钰眼睛一亮,旋即暗淡下去:“想在湖广种植,得先清理一番,可如今都三月中了,该种下棉花了,等湖广清理完,最佳播种日期都过了,还种什么棉花了!”

见耿九畴也没什么好办法。

朱祁钰叹了口气:“你先回去吧,朕再思量思量,总该有个两全其美办法的。”

耿九畴叩拜后退下。

“怀恩,你有什么看法?”朱祁钰忽然问。

怀恩跪在地上:“奴婢不敢置喙。”

“让你说就说。”

“奴婢以为,可让西番种植棉花。”怀恩张嘴就是绝户计啊。

朱祁钰来了兴趣:“仔细说说。”

“皇爷要对关西七卫用兵了,等皇爷收了河套之地,就能重开西域了。”

“奴婢最近看了关于哈密的记载,哈密也算富庶,往西还有土默特部、吐鲁番,都是富庶之地。”

“倘若我朝能派出使者,和哈密等西番联络,愿意花重金收购棉花,让哈密等地大面积种植棉花。”

“哈密是小国,一旦国内大面积栽种棉花,必然产生粮荒。”

“等哈密粮荒时,要么求助大明,要么求助瓦剌,奴婢以为求助大明的可能性更大。”

“到时候,皇爷想收哈密入大明国土,或者扶持哈密,做大明西部强藩,都依着皇爷的心意。”

怀恩够狠啊,对付小国,直接来绝户计。

“朕以前没发现,你小子是个人才啊!”

朱祁钰忍不住笑:“不错不错,不愧是读过书的。”

“以后,你们都去内书堂读书去,看看怀恩,给朕出的良策!”

“真是不错。”

“哈哈哈!”

“用粮食控制哈密!”

朱祁钰哈哈大笑。

这叫良策?这叫损招吧!煌煌大明,怎么能做如此腌臜的坏事呢?

胡贵菊不懂,自小在父祖栽培之下,读的是圣贤书,虽是女子,却也知道,煌煌中华,当行正道。

可皇帝却在歪门邪道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还鼓励宫里的太监,都这样学。

难道圣贤书都是骗人的吗?

“胡氏,你也有良策?”朱祁钰看向胡贵菊。

胡贵菊吓得跪在地上:“皇爷,妇寺不得干政,奴婢没有良策。”

“哈哈,什么干政啊,就随便说说。”

朱祁钰笑道:“怀恩这办法真不错,但以粮食控制哈密,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,而且哈密距离京师太远,一来一回估计得几个月,他们种植的棉花,今年估计指望不上了。”

“皇爷,不如开发辽东,让辽东种植棉花呀。”谷有之小声道。

对呀!

怎么把东北这个大粮仓给忘了!

从山东抓去的山贼土匪,不都是最好的劳力嘛,用来平整辽东的土地,填补沼泽、开发荒田,累死也无所谓。

还有女真、朝鲜的劳力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