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章 新厂(2 / 3)

作品: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
傅增湘爱书如命,不然当初也不会找李谕帮着买皕宋楼的宋书。

——

几天后,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。

他和刘鸿生的动作非常快,工厂的厂房整体已经建设完毕,大部分从美国运过来的产线也安装好。就是还有一些材料供应需要解决,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,这东西要是走海运价格就高了。

早前的几年,国内就有人想生产玻璃,只不过因为技术、资金、战乱的问题,都没有做大。

李谕记得周学熙有投资玻璃厂的想法,随即坐上小飞机来到天津,见到了他。

周学熙看李谕穿着的帅气皮夹克,说:“我们刚从英法两国进口过来200架闲置的飞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,其中就有这种好看的皮衣,我看了很喜欢,可惜这个年纪穿不了。”

“简单,纺织厂就可以做,您可以让他们专门做稳重点的款式,”李谕笑道,然后问,“周先生准备投资玻璃工厂?”

周学熙点头道:“我联合了比利时一家公司,他们提供技术与设备,准备在秦皇岛建厂,名字想好了,叫耀华。”

“好名字,”李谕说:“就是秦皇岛离着日本人是不是有点太近。”

周学熙说:“那里地价便宜,而且交通便利,有铁路还有港口。”

“好吧,”李谕说,“不过最好不要让外资占据太大股权,失去控制。”

周学熙叹道:“这就不太好办了。”

李谕说:“没关系,先让工厂建起来,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。”

“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。”周学熙说。

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,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:“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,也入股一下,咱们越快越好。”

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,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,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。

民国时期,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,盈利很好,到了30年代,产品甚至远销国外。

不过工厂一直被外资掌控,九一八后,比利时的几个股东又暗地里商议,擅自把股份卖给了小鬼子,此后便被日本人控制。

既然掺和进去,李谕以后就不能让小鬼子捞着好处。

周学熙是北方工业巨子,家族势力盘根错节,他内心深处肯定也不愿久居人下。不过现在还是先讲迁就着点,不能急于求成。

北边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,李谕随即去了上海的大同大学讲课。

在他的带领下,国内的科学氛围现在颇为活跃,即便研究环境还不是特别好。

李谕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几本从国外邮过来的科学杂志时,有人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。

“请进。”

“院士先生,我来应聘。”

李谕抬起头:“原来是竺可桢同学,不对,现在应该叫你博士了。”

竺可桢谦虚道:“与您的院士头衔相比,不值一提。”

“是气象学博士?”李谕说。

竺可桢点头说:“去年刚刚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。”

“太好了!来我这里应聘教授?”李谕问

“是的。”

“求之不得,”李谕笑道,“正好我还想着在校园里弄一些观测气球,由你来具体操作最好不过。”

这东西不便宜,也就李谕舍得花钱。

竺可桢很看重大同大学的科学氛围:“我时常研究混沌理论,以后有了问题还能向院士先生请教。”

“互相探讨,”李谕说,“气象学我没什么研究,最多在数学方面帮帮忙。”

竺可桢说:“气象学的计算极为繁复,我还在加强数学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