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九章 理想主义者(2 / 2)

作品: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
今年的留美学生,就有进入哈佛的,即胡刚复。

威尔逊说:“庚款留学是一项我非常欣赏的外交之举,所以才特意亲自来华盛顿一探究竟。没想到正好听到李谕先生的一番演讲,真是精彩绝伦!”

李谕说:“承蒙校长先生称赞。”

李谕走出教室与他握手道:“威尔逊先生,您好!”

“到了几十年前,人类继续研究光的频率与波长,发现人眼能看到的波长范围其实很短,有一些动物比我们看到的波长范围要广,但这是不是又说明人类与动物看到的世界不一样?到底谁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?

威尔逊夸得李谕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,连忙岔开话题:“普林斯顿可以接收多少中国留学生?”

如今的老美连儿童文学都是各种“吃得苦中苦、方为人上人”。

李谕慷慨激昂地讲完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掌声,李谕望过去,是一个带着眼镜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。

“院士先生放心,我会把普林斯顿大学变成比肩哈佛、剑桥的高校。”威尔逊再次信心满满道。

用威尔逊本人的话说,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至少将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体育运动、远足旅行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。

“最好能够快一点,因为日本人可不是好对付的,”威尔逊说,“差点忘了,我还希望院士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,作为顶级的公司,没有研究所说不过去。”

李谕轻轻咳嗽了一声:“老师,这也是要讲的内容?”

好在能选来的都不是一般人,李谕几句话就让他们有所警醒,李谕继续说:“这也算是美国人的一个特点,或者说是整个欧美文化的特点,他们非常擅长演讲,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有力地输出。你们也应该学习演讲。不过还要注意,就算美国社会,也不是只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种声音,还有改良主义、科学思辨主义等等;总之,兼听则明。”

但理想主义者做到一国之主,那可真是太罕见了!更何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个超级混乱的时代。

《自然》杂志几乎是靠达尔文才有了在科学界无双的地位,达尔文也一度成为话题度最高的科学家,不过影响力太大就会出现各种曲解、强行解读。

“这才是哲学最有意思的地方,”威尔逊说,“如果轻易得到答案,岂不没有了哲学存在的价值,更没有思考的意义。”

“光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,但它的本质到现在仍无法完全洞悉,就是因为科学的怀疑精神。

也就是一战时期的美国总统。

李谕说:“贵校可以接纳中国学生,我们非常高兴。”

但这时候的人没有后世那么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,太容易被带节奏。

威尔逊整体上对中国的态度是友好的。

李谕对他印象还算不错,威尔逊是美国有史以来四十多位总统中堪称另类的存在,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。

说起来,理想主义者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,出名的就有我们很熟悉的海瑞、周公、韩信等。

李谕只能随口说:“希望校长成功。”

李谕笑道:“但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动物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,所以此题似乎无解。”

胡刚复说:“刚才美国老师休特先生举的例子非常生动。”

各大财团会派御用文人写各种赞颂“放任主义”“适者生存”的文章,以迎合他们大鱼吃小鱼的举动。至于阶级分化、贫富差距?当然也成了演化必然,没什么不妥。

威尔逊说:“本人更希望将来与李谕先生有更多的学术沟通。”

李谕说:“总……校长亲自来,我们不胜荣幸。”

“就在两年前,光的本质又迎来一场革新,因为它很可能具有波粒二象性。

威尔逊本身就是哲学博士,对哲学思想非常敏感。

好吧,果然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想法。

原因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系,此时的威尔逊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,也正是他开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振兴之路。

“未来的科学,会如同经过漫长升空后爆炸的烟花,一瞬间照亮天空,璀璨夺目,绚烂多姿。

这是个应该好好结交一下的人物,说不定将来可以为国内的民族企业争取到很多切实利益。

李谕说:“我很欣赏校长愿意研究我们传统学说的做法,但我们现在最缺的是现代化的思想,科学以及民主。”

普林斯顿大学真正崛起还得再过不少年。

威尔逊是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非长老会牧师出任的校长,准备将学校向世俗化进行改革。

威尔逊与他再次握了握手:“如果院士先生下了决定,我会鼎力支持。”

虽然与理想主义者不太好相处,不过李谕的所作所为在包括威尔逊在内的所有人看来,都是妥妥的理想主义,所以威尔逊对李谕的态度从一开始就非常好。

李谕心中想的自然是实用主义,毕竟只有穿越者可以做到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嘛。

此后的两天,又给学生们做了几堂讲座后,李谕才开始动身前往纽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