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章 秋瑾刀斩鲁迅(2 / 3)

作品: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
任何一个上过日语课的人肯定都听过这个说法:中国人学日语,看似全是汉字、很容易学,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误翻,弄成大型事故现场。

此时的《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》事件就是个超级典型。

日本发布这个文件,是受到了清国驻日公使的压力。

众所周知,日本是革命派大本营。

日本与美国有类似的想法,都希望把中国的留学生招过来,让这些未来中国精英亲日或者亲美,将来对他们将大大有利。

这属于持续上百年的阳谋,到李谕穿越前也不罕见。

不过效果其实并没有日美方面理想中那么好。

反正留日的这些人后来大都是坚定抗日的。

留日之所以现在非常盛行,是因为有一个大优势:便宜。

留日一年的学费大概是35日元到60日元,一年最高超不过十五六两银子。

但留欧或者留美那就很可怕了,清廷给官派欧美留学生发放的津贴标准,是每年1200两白银,其中学费每月20两,其他为住宿和差旅。

一年十七八两和一个月20两,再加上吃穿住行方面的费用差距,日本留学的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。

所以即便考不上官派留学,清朝的一些中产家庭也可以负担留日的费用。

但要想自费留学欧美,真心非富即贵才行,一年1200两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
当然,由此也衍生出此后“欧美同学会”看不上“日本同学会”。

留日学生多,问题就出现了,截至目前,至少有一两万在日本的留学生。要只是学学习还好,但这些人几乎都有革命情绪,对于清廷来说就很麻烦,于是乎清廷要求日本好好管管留学生。

日本目前的政策是联合清政府,自然同意,于是出台了一项规定,原名是《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》。但日本报纸在报道这个规定的时候,简化了新闻标题,改成了《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》。

学生们一看,要取缔我们?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嘛!于是纷纷抗议。

其实真的是个误会。

梁启超的日文也算不上多好,主要他一直觉得日语简单,当年在赴日的轮船上突击就学会了一半日语,读书看报不成问题,因为日语中有太多汉字,他大约就是这么学的。

梁启超仍然没有听懂:“什么意思?”

李谕说:“中文的‘取缔’,意为明令取消或禁止;但日文中的‘取缔’则有管理的意思。日本公司中的董事长之类的人,翻译过来就是‘代表取缔役’,就是董事会里管事的人。”

目前哪有后世完备的双语对照词典,但梁启超是聪明人,立马听明白:“你的意思是翻译错了?”

李谕点点头:“这份所谓《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》正确的翻译应该是《清国留学生管理规则》。”

梁启超感觉脑袋嗡嗡作响,“天华君如果是因为《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》而死,那不就太冤了!学生们因为此事纷纷要求回国,也太冤了!”

两人说话间来到了留学生会馆,学生们此时已经分成两伙阵营,一伙是坚持回国的激进派,一伙是继续学业的维持派,双方剑拔弩张。

李谕还看到了鲁迅,他站在维持派一伙中。

迅哥一直是难得的人间清醒。

秋瑾指着马君武、鲁迅、胡汉民等人,怒斥道:“你们回不回国?难道甘心受日本人的侮辱?你们的脊梁哪?”

秋瑾阵营中人数不少,还有宋教仁、胡瑛等大佬。

另外,中山先生本人反对激进派做法。但他此时并不在日本,正在东南亚地区筹款,听到日本的事情后专门发来电报,希望留日学生不要意气用事,要留在日本完成学业,以防回国后被清朝“一网打尽”。

中山先生是老江湖,看得透彻,但学生们可是很容易被煽动的。

马君武说:“秋瑾姑娘,我们都冷静一下,回国解决不了什么。”

“解决不了什么?”秋瑾冷哼一声,“我看你们根本不想革命,还是想为朝廷效力!不敢回国我回!”

胡汉民说:“我们哪有这样的想法。”

鲁迅也解释道:“秋瑾姑娘,冲动容易犯错,我们必须理智。”

“够了!”秋瑾剑眉一竖,突然从腰间抽出一把短刀,用力插在桌子上,然后厉喝,“如有人回到祖国,投降满虏,卖友求荣,欺压汉人,吃我一刀!”

刀正好插在了鲁迅前面,寒光凛凛。他叹了口气:“我说不动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