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二十三章 营造(2 / 5)

作品: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
杨斯盛知道这是个机会,况且代表自家主权的海关岂能让外国人造?如此实在脸上无光,于是他决定

“不惜倾家荡产,也要和外国人争个高低。”意大利人自己也实在没办法了,于是便让杨斯盛接了标。

没想到这活还真让杨斯盛搞成了,海关大楼成了上海滩的标志性建筑,杨斯盛直接打出口碑,此后生意蒸蒸日上,迅速崛起成为了沪上巨富、大营造商。

杨斯盛业已成名,有了钱也想搞教育,尤其想帮助一下故乡,也就是如今浦东地区的发展。

当他知道李谕的名号时,立刻欣然前来。

“帝师大人,老朽有礼了!”杨斯盛进门后就要给李谕行礼。李谕连忙扶住他:“老先生不必客气,当我是个寻常人便是。”杨斯盛却说:“您可不是一般人,不仅是当朝帝师,还能懂这么多洋人的学问,不简单,不简单啊!”李谕笑道:“只靠我自己还远远不够,所以才有建造学校以及研究室的想法。”杨斯盛说:“如果是建造学校,老朽即便是不收您的银子也要干!”

“这可使不得,”李谕说,

“并不是什么小工程。”杨斯盛说:“我幼年失学,没有读过书,深感只有读书才有前途,我自己也有意在川沙建造学校。如今听闻帝师要建造能够媲美洋人的学堂,实在让老朽不胜激动!”杨斯盛两年后就会几乎散尽家财去修建浦东中学,这所学校流传了下来,还出了不少名人,就比如蒋校长的两位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。

李谕说:“虽然不敢说能不能媲美洋人,但总归不可能比他们差。”

“好!”杨斯盛说,

“有帝师这句话,更让我放心!别管多难的项目,我都会用最好的质量为你完成。”李谕摊开一张平面图:“这块地并不算大,仅有二十来亩。我的想法是建三栋楼,成凹字形排列,为了增加建筑面积,尽可能建得高一些,至少四层。”这在后世是个非常稀松平常的条件,不过杨斯盛听后却有点犯难,沉思一会儿问道:“帝师的这块地在何处?”李谕说:“静安寺西边。”杨斯盛经过大半辈子的营造生涯,对上海的地质算是比较了解,说道:“那块地的条件应该说得过去,但如此高的屋舍我并没有做过,不知道砖石撑不撑得住。”钢筋混凝土已经在美国开始使用,但国内现在还真没有。

于是李谕说:“可以使用洋灰配合砂石以及钢筋,把钢筋置于楼板靠下的位置,承受拉应力;混凝土抗压,放在楼板上部。”杨斯盛问道:“我不太明白,什么力?”李谕拿出一张纸,给他解释了解释钢筋抗拉以及混凝土抗压,然后楼板中部受力后凹陷就会出现的下部边长,也就是受拉;上部变短而受压的模型。

都是结构力学中最基本的东西,杨斯盛即便不懂力学,但是李谕这么一画图,很快也晓得了他的意思。

“如果真能如帝师所言,或许还真行得通。”杨斯盛说。李谕笑道:“当然行得通。”历史上,两年后杨斯盛也会自己琢磨出这个道理,李谕算是提前给他说一下。

其实完全可以建得再高一些,不过李谕知道他们也没有太多经验,太高的话不太敢建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