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柽让人将她扶回车内,随后在这片坟前静默了半晌,直到天色阴沉似乎风雨欲来,这才面无表情地转身离去。

如此又再过了些天,苏州那边的军报不时传来,童贯带的西军和方腊已经大小交锋十几次,虽然占了些便宜,但却依旧无法一举拿下,战事还在继续胶着纠缠。

童贯亲笔给赵柽写了封信,派自家一名干儿子快马送来,信是请求赵柽出兵援助的。

信上倒也说的分明,实在不是西军打不过方腊贼军,而是方腊的人马太多了,从杭州一路上去,直打到苏州时,竟然已经有了三四十万之众,而西军只有十五万,且还没有补充,方腊的军马却可以通过明教的途径,原地补充进来部分,这让童贯头疼无比。

童贯在信中和赵柽说,不用他直接奔赴苏州,只须带兵南下,收复杭州、湖州等地,切断了方腊的退路即可,这样方腊没有了后路自然心慌,无心恋战,苏州的战事就会破局。

赵柽和童贯的关系还算不错,他在朝中无党,朝上基本都是三王党,就算以梁师成为首的太子一脉其实也没有几人,而童贯两者皆不属。

赵柽知道童贯的想法,这人年轻时候就骄傲,如今年岁虽大,但执掌大权军功赫赫,骄傲却半点没减,蔡京都是看轻了他,当日阻止他加封开府仪同三司,两人交恶,但蔡京并不知道童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
这童道夫想要封王!

自大宋开国建朝之后,再无封异姓王,但神宗遗训,复燕云者王!

这是遗训,而不是后世所说的遗诏,《宋史》里没有收录北宋的诏制,只有在《宋大诏令集》中才有记录。

而《宋大诏令集》里边,神宗遗诏的全文并没有“复燕云者王”此类话。

但是,宋史里却说,神宗遗诏有说过,而且童贯最后也确实封了王,那就是把遗诏和遗训弄混淆了。

不过,这其中分别并不大,毕竟这一朝的道君皇帝是神宗的儿子,真的有人能收复燕云,他也是肯定会照办的!

童贯本性骄傲,《宋史童贯传》里第一句就是,“少出李宪之门”。

李宪是什么人?是转日针武艺的创造者,是首复熙河的领导者,与王韶共同收复了熙河湟水,战略意义极其重大,他一身监军西北多年,不论拓边还是守城,战功太多。

元丰四年时,神宗发动三十万大军五路伐夏,更是直接以李宪为元帅。

带领种谔,王中正,刘昌祚、高遵裕、姚麟等将领,这在当时,算得上是最华丽的阵容了,毕竟,这可说是神宗的全力一击。

李宪能成为这样一支远征军的元帅,可见他的带兵能力和指挥实力如何。

而童贯是李宪的干儿子,几乎就是一步步踏着李宪的足迹在走。

童贯与王厚二复河湟,他是李宪的干儿子,王厚则是王韶次子,与多年前首复时的阵容何其相似?

十万破羌取青唐,一路打去回鹘边境,开拓了陇右都护府那堪比三分之二西夏的国土。

童贯著名的藏旨抗命下青唐,就是出在这个时候。

他大半生征战,从西到北,从北到南,以他的性子,怎肯落人名后?就算是自家干爹也不行!他想跳出李宪的影响,可如何才能跳出?

除非收复燕云,封王!

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,出使辽国,途径卢沟,见马植自荐有灭辽策,交谈大奇,便推荐给朝廷,马植便献了那后世臭名昭著的海上之盟计策!

可惜,结果却是攻辽大败,花钱买燕云,勉强封王,后来宋史存一笔,开篇却是“少出李宪之门”,终未跳出他这干爹的影子。

赵柽捏着童贯的信,翻来覆去地瞧了几遍,忽然对送信的童师闵道:“朱勔还在苏州?”

这童师闵熟悉赵柽,在东京时两边走动都是他来往传递,闻言道:“殿下,此人没走,一直在苏州坐镇。”

赵柽皱了皱眉,按理来说不应该,这朱勔可不是什么忠孝节义之辈,以应奉局之名,独揽东南大权不说,而且鱼肉百姓,重徭严役,搅得江南乌烟瘴气,这种人多是贪生怕死之徒,知道方腊捉住他肯定要千刀万剐,却为何没有逃离苏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