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满意的点点头,然后看向李绚说道:“你既然急于回彭州之地,那么长史之事便不宜再拖,李卿。”

李绚虽然诧异李昭德为什么会在大街上开口,但也还是很平静的点头,说道:“此事很正常,朝中任何一名官员都会被人弹劾,便是左相身为尚书左仆射,也依旧每日都会有弹劾,绚不过以边州都护,如此也算正常。”

慢慢收敛笑容,李治看向姚懿道:“姚卿,昌州之事了结,接下来任潘州刺史,卿虽有处政之能,但刺史所行与长史多有不同,个人表率尤为重要,多思多想少行。”

只不过陆元方如今已经从三品的幽州长史,而李昭德依旧是侍御史,但现在……

若是那位周御史能够改善,说不得也是前途无量的。”

皇帝并没有找宗室任他的彭王府长史,而是找了又远一些的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子弟。

“臣等领旨。”李绚有些惊讶的拱手,他没有想到,皇帝竟然直接让他和姚崇一起离京,对了,同行的还有李昭德。

“呵呵。”李治突然笑了起来,看着李绚摇头道:“朕知道,万事都难免有意外,昌州也是一样,故而朕会下旨,让燕国公加紧境内的匪徒清理。”

“陛下。”一道修长的身影从帷帐之后站了出来,然后拱手走出。

因为来人赫然正是他在御史台的同僚,侍御史李昭德。

“臣谢陛下指点。”姚懿对着皇帝肃然拱手,然后转身看向李绚说道:“日后少不了还得麻烦王爷。”

“这里面还有区别吗?”李昭德有些好奇。

这样的人才,皇帝安排到李绚的彭王府来做长史,真正的目的自然不是盯着李绚。

皇帝有别的意图。

这事李绚只要回去以后详查李昭德的过往履历,很多事情就都能清清楚楚的查出来。

站在丹凤门下,四周若有若无的目光看过来,李昭德突然看向李绚,看似随意的说道:“不知道王上是否清楚,在御史台有很多关于王爷的弹章。”

李绚继续说道:“这其中还是有一些需要区别的地方,首先,是必须要有文书,不管是主将下达檄文,还是主动派人请降,最后是能拿到主将同意其人投降的文书;其次,是必须要放下武器,最好,自缚双手,军前跪降;最后,即便是主帅愿意纳降,罪人也愿意投降,但此事并非完结。”

实在是因为,他虽然出手不多,但每一次都直指人心要害,卿当效仿。”

南昌王对皇帝了解之深,竟然惊讶。

李治摆摆手,不在意的说道:“如今的昌州,哪里还会有什么贼匪。”

李昭德出身陇西李氏丹阳房,但却不属于宗室。

而且整个大唐,官场里外叫周兴的人不计其数。

刺史,寺卿,侍郎,任他挑选。

“臣告退。”李绚等人同时拱手,然后从紫宸殿退了出来。

姚懿站在一旁,惊讶的看向李绚,他还从来不知道李绚竟然这会说话。

李绚心中还是不由得轻叹一声,太子还是错了。

“是吗?”李绚也转身看向姚崇,摇摇头,说道:“这绚就不知道了,没人和绚提起过,而且这事也没有出现在朝中。”

虽然也扫过李昭德,但却并没有怎么在意。

姚崇看到来人,眼睛瞪的贼大。

李绚第一次听到周兴名字的时候,也是吓了一跳,但是之前从来没有想过,这个周兴,就是后面那个酷吏周兴。

甚至如果皇帝足够信任,那么立刻便可任中书门下侍郎,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就是宰相。

其次,长史也应该听说过战场弃械不杀之事,那是其实是俘,放下兵刃不再反抗为俘虏。

这下子就有意思了。

“周兴弹劾王爷擅自杀降。”李昭德一句话,不仅李绚愣了,甚至四周关注这边的人都愣了。

况且监察御史周兴的官位虽低,但名声还是不错的,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。

“回禀陛下。”李绚向前站出,认真拱手道:“吐谷浑在高原的所有大小盐池,送入关中都需经过曲沟,故而曲沟日以繁华。

“使君客气了,为国效劳,绚自当无所不言。”李绚点头还礼,神色郑重。

但曲沟也有缺点,从当年设计城池时,臣并未多考虑攻防之事,故而一旦有事,容易被贼匪杀入城中。”

只有宣皇帝,北魏金门镇将李熙这一支的血脉后人,才在宗谱记录。

李昭德在御史台是老资历了,他的资历甚至比狄仁杰还要更深,属于陆元方那一辈的。

“若是其人身份过重,投降文书甚至需要送回朝中审核,乃至于陛下御批;罪名过大,御史台,刑部,大理寺审查之后,依旧决定要斩的,还是要斩,大不了罪减一等,流放三千里。”

李绚抬头看向李昭德,问道:“所以,那位周御史,究竟弹劾本王什么?”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