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四十章 太子,李敬业,突厥(2 / 2)

作品:《人在初唐: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

“别去。”刘瑾瑜直接摇头,目光看向皇宫方向,轻声说道:“如今能够想到李敬业的,并不仅仅是我们,密卫和东宫同样能够想到,他们现在说不好已经派人调查,我们再插手,容易引起别人误会。”

“是!”李笔躬身应诺。

刘瑾瑜看着皇宫方向,思索着说道:“李敬业选在这个时候动起来,目的怕是不单纯。

皇帝大寿,诸州庆贺,万邦朝贡。

这个家伙,怕是打着一箭双雕的打算。”

李敬业是李積的嫡孙,即便是皇帝,到现在也没有剥夺掉他英国公的爵位。

甚至当初李敬业犯事,皇帝也是赶在大年之前,就将他赶出来长安,连年都不让他在长安过。

担心的,就是他和各州刺史相互勾连。

如今也是一样。

李敬业如果真的要在皇帝大寿上搞鬼的话,除了打击皇室,恐怕就是要联系英国公李積的旧部。

这些人在朝中担任刺史,将军,寺卿,尚书,甚至宰相等等,多不胜数。

各自立场如何暂时不说,一旦皇帝疑心开来,那么整个朝野都要动荡。

这并非危言耸听,刘仁轨,戴至德,还有朝中的其他宰相多少都曾经和李積共事过。

甚至就连元万顷,也曾跟随李積出征辽东,是李積的辽东道管记。

只是如今大家各有立场,很少有人会因为李敬业而得罪皇帝。

但很少也还是有的。

除了朝中的高官以外,还有外族。

李積这些年,前后不知道灭了多少国家,打服了多少国君,李敬业如果真的要做什么,还是有些人会被他所利用。

或者反过来说,是有人会利用李敬业。

……

“突厥。”刘瑾瑜顿时警觉。

突厥两年旱灾,今年又赶上屡有暴雨。

突厥的一些部落怕是日益艰难,这种情况下寻求变化也是正常。

李笔站在一侧,脸上也难免带出一丝担忧之色。

在李绚手下,李笔最是清楚,如今大唐有多么需要这一年的休养生息。

哪怕南方多有雨水,大唐也依旧缓过来许多。

起码一直紧绷的那根弦不会断掉,如果突厥人这时候闹事,怕是对整个大唐都不利。

“王妃,此事是否要通知左相?”李笔小心的问道。

刘瑾瑜想了想,摇头说道:“我都能想到的时候,阿翁他们没道理想不到,现在估计已经在做手段应对了。”

稍微停顿,刘瑾瑜难得有些无奈的说道:“西突厥十姓部落,东突厥还有二十八姓部落,即便是东西突厥灭国,留下来的突厥部落,也还有至少一百万户,长城内外,漠南漠北,东西突厥,百万控弦之士并非难得,想要处置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

大唐已经极尽的在分化突厥人了,但突厥人的势力依舊很强。

“这些年,突厥人之所以敢有所动摇,重要还是因为当年的大非川之败,还有后面的安西四镇的失守。”刘瑾瑜看向皇宫,轻声说道:“也就是这些年,安西西镇被大唐重新收复,还有去年的大非川之胜,这才让突厥人稍微安定,但……”

但又偏偏赶上两年突厥旱灾,今年又有暴雨。

这还罢了,又有李敬业在这个时候冒出头来,也怪不得突厥人会不安。

实际上突厥人的不安,也并不是最近才有表现。

上元二年的时候,孝敬皇帝李弘病故,突厥人便已经开始有所动作,试图将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嫡孙,从长安救回草原去,也就是李绚赶上了才阻止,不然事情就大了。

大唐在和吐蕃作战的时候,还要防备突厥,战场想要获胜就更难了。

……

“这样。”刘瑾瑜直接开口,说道:“你持王爷的令牌,到鸿胪寺和国子监去问一问,最近各番邦使者的子嗣,在长安和国子监的反应如何,有没有什么流言,都查一查,另外……”

“王妃吩咐。”李笔拱手躬身。

“你带着家里的黑衣天王众,去天山公府上,将最近的一些敏感事情告诉他们。

另外想办法探听一下吐谷浑方面,真正的动静。”刘瑾瑜的眼神幽微,甚至带着一丝狠辣。

“喏!”

……

东宫,正殿。

所有人都走了,李贤一个人站在殿中。

目光直直的看着这株海底树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