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 战斗力的核心(2 / 5)

作品: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

“不是,你这是干什么?”张百户惊讶地说。

“一个弓手,几年都未必能练好。而一个弩手,几个月就能很熟练了。”他举了举手里的弓和弩:“哪怕不看力量和瞄准上的方便,只这些技术上的细节,就能看出为什么时间差距这么大了——最耗费时间的苦功夫,都这么给省过去了。”

“我觉得,我们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样。”马十柱解释道:“古人说,伱要是对着上等的榜样学习,估计也就能学到个中等水平,所以我们村里的人,都是照着百户的标准去教育的,这样才能当个好士兵。这不是谁会谁不会的问题,而是大家本来就应该都去学啊。”

所以,对士卒的教育,对军队的组织,才是郭康认定最关键的地方。

“我们打仗,得动脑子,用知识才行。哪怕训练的时候也是如此。要我说,只要了解的深了,都会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。”他说着,从旁边村民的背包里,拿出一张短弓:“大家对这种弓,都很熟悉吧。我们就拿这个举例子吧。”

汉朝声称能“一汉当五胡”,不是因为汉人更大更强,块头是杂胡的五倍,而正是因为这些军队组织和士兵专业能力上的优势。相反,大宋军队就远逊于此,甚至不如丢了官家之后,完全依靠自行组织的状况。可见,这些完善的制度规则,以及更重要的落实下去的能力,才是战斗力的关键。

“《射经》说,‘身体端正如同树干,手臂伸直如同树枝’。站立的时候,面颊不能偏歪,脖子不能后缩,胸不能前凸,背不能后驼;开弓的时候,要盯着目标,前后手同时发力开弓,持弓手必须伸直水平,控弦手右肩膀肘关节处也要水平,以至于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。这才算做到了标准动作。”他介绍道。

当然,这些就算发现了也没用。对大宋士兵来说,哪怕射表都过于超纲了……

“好了好了。”郭昭文站出来,打圆场道:“都知道老马你能说,就别为难人家了。这样,今天我们跟着大哥,正好来这里,给这几个孩子准备礼物呢。不如大家就一起,给他们几個露一手吧。”

“不过,虽然发掘出了汉朝的先进遗物,也破解了口诀,但汉朝的士兵会根据口诀进行估算,宋朝士兵却做不到。结果,这种失落的古代技术,还是没能普及开。”

“我们的军队里,用弓多,用弩很少,所以之前也没怎么注意过。”义父说着,问郭康:“你觉得用得着么?今后的方向,应该主要是火器了吧。”

“老叔,表演怎么能不带我们啊。”马十柱却顺势纠缠起来:“这种展示,当然是声势越大,效果越好了。我们马家庄虽然没什么大本事,但卖点力气,耍耍花拳绣腿的功夫,还是有的。今天既然碰巧遇上,不正说明天父也想让我们帮您村里各位捧个场么?要是就这么直接走了,反倒怠慢了诸位贵客,我们心里也实在过意不去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