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六章 教会的原则(2 / 4)

作品: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

“你们可以去挑选人手了。我打算这次去贫民区,就带上几位神父,大牧首这边也已经教士报名了,我也准备让他们跟着一起来。”他想了想,最后对米哈伊尔神父说:“您刚才说,希望我能了解下普通信徒的日常生活,我很赞同。而且我想,大家都应该有这么个理解才行。”

“我们的教士出身各不相同,有些人在希腊长大,有些人在罗马尼亚长大,有些人在罗斯长大。他们平时接触到的环境,不见得就和这里一样。”

“而且,能去学习识字的人,基本都是公民出身;能成为见习教士,也都是各自教区里比较有文化的人了。这些人和我们的新兵,生活的环境也不一定相同。”

“如果我们的神父和教士不能理解士兵们,不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,不了解他们家庭的生活状态,不了解他们的基本想法和朴素欲求,只知道去照着经书念,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。诸位都在民间传教多年,应该很清楚吧。”

“确实是这样。”安德烈神父也赞同道:“想履行好作为牧者的职责,就得放下傲慢,像当年使徒时代的神父们一样,尽力与信徒们共融,理解和帮助他们。我想,其他兄弟也会赞同这个结论的。”

郭康点了点头。

他觉得安德烈说到点子上了。傲慢这个问题,确实是教会发展的最大障碍。

这件事在东亚表现得特别明显。罗马公教的失败,用眼高于顶和欺软怕硬两个词就能概括了。

在传教早期,利玛窦和他所在的耶稣会就提出,塞里斯的传统礼仪合乎教义,可以相容。他们;但道明会、方济会认为,这些礼仪和教义冲突,认为利玛窦等人都在进行异端行为。双方彼此争执不休,牵扯到了一系列关于教义、文化的争端,以及复杂的政治和教派斗争,前后长达数百年,被称为“中国礼仪之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