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三国之银狐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三十四章 阵前辩论(2 / 2)

作品:《三国之银狐

曹洪哼了声把刀收了回来。

历史上曹操晚年和刘备互骂的时候可比一口一个竖子厉害得多。

只是曹洪想到昨天晚上王朗说可以说降沉晨,才抑制住冲动的脾气,否则早就开始骂娘了。

倒是沉晨今年三十三岁,许是学儒有成,愈发沉稳,喜怒不形于色,即便曹洪出言不逊,他也只是笑了笑没有在意。

跟死人没必要在意。

沉晨扭过头看向那老者,问道:“这位莫非便是约我今日辩经的王祭酒?”

他此时还不是司徒,历史上要到八年后,曹叡继位,才代华歆为司徒,最终于太和二年,也就是九年后病逝。

根据珍贵史料记载,他死时七十有六,所以这个时候刚好六十七岁。

王朗双手作揖,拱手一礼道:“东海王景兴。”

“东海沉晓卿。”

沉晨回了一礼。

二人还是同乡,都是东海人。

不过沉晨是东海襄贲县,王朗是东海郯县,两县是邻县,就是隔了一条沂水。

见礼之后,王朗起身肃然说道:“久闻沉仲子大名,今日有幸相会。然汝着经义,老朽有一些不明之处,还望解惑。”

“请。”

沉晨伸手示意。

王朗便道:“《诸子言》中徐子曾问沉子,高祖代秦,可为受命?你说是受命,民弗为使而归汉,汉便是天命。”

“不错。”

沉晨点点头,这样的正统之论本身就不需要辩说。

王朗就道:“既是如此,刘玄德又为何抗命而不尊诏邪?你又为何叛逆不道邪?几番攻至天子都城,惊扰陛下,此非逆臣贼子乎?”

沉晨说道:“我奉诏讨贼,又岂是不尊诏?难道陛下亲笔血书的衣带诏不尊,尊曹贼挟持天子写的伪诏吗?”

王朗向北方拱拱手道:“陛下在陈都,天子居此,便是以王命四方。既为诏令,便该受之。”

沉晨笑道:“夫桀、纣荒乱,汤、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、纣。桀、纣为君,汤、武为臣,莫非桀、纣之令,汤、武尊之,岂有商汤?高祖若受李斯赵高之令,如何有今汉?”

王朗说道:“魏王奉皇命以讨四方,岂是一概论之?难道你觉得天子是桀、纣吗?”

“非也,天子为君,曹操为文公惠王。”

沉晨说道:“昔年晋文公时,为称霸天下,于城濮之战击败了楚国。之后又请周襄王来,封其为侯伯。《春秋》说,周王巡狩河阳。但孔子曾经怒而抨击晋文公,称“诸侯无权召唤天子”,可见天子乃是晋文公胁迫所致。”

“秦惠王时,因在攻打蜀国与韩国之间犹豫,张仪就曾经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。至战国时,天子威严就已经不复存在。虽是天命,然子曰无道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,便是如此。”

“当年齐桓公夹辅周室,尊王襄夷,乃令楚成王向天子纳贡,太公望兵至牧野而有成康。受命于天子,亦要上尊礼仪而不能逾矩。”

“《孟子》曰:“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”。曹操背离了白马之盟,擅自称王。在内残杀皇后、国舅、大臣。在外屠戮四方黎民、世家、诸侯。非桓公尊王,乃为文公惠王挟天子也。”

“我主刘玄德以仁义而行事,此为民心归尔。外如桓公,奉衣带诏讨伐曹贼,本就是受命于天。岂能因曹贼假天行事而畏惧于曹贼乎?因而我们攻打天子都城,并非是惊扰陛下,而是救援陛下,以令天子归于正统!”

一番言语,有理有据,令人信服。

王朗却丝毫没有反驳的意思,反而赞同地点点头道:“嗯,既然如此,那刘备自立为王,又该如何解释?且魏王所至之处,民心归附,你说民心既天命,难道这不应该如高祖代秦,以得神器?”

他说话已经非常大胆,主要是如今刘协的用处已经越来越小。满朝公卿都已经是魏臣而非汉臣,北方的百姓也都是魏国子民而非大汉子民,世家大族也拥戴曹魏而非刘汉。

特别是刘备在南方打击世家豪族,以至于北方世家豪族都纷纷向曹操靠拢,作为话语权掌控者,他们自然也早就已经不在乎汉天子的威严是否还存在。

因此王朗今日几乎是当着两军将士们面前说,曹操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,北方民心归附,那么他也应该代汉成为新的皇帝。

然而沉晨却立马回怼道:“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,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。”

王朗问道:“何解?”

“唐、虞尚仁,天下之民从而帝之,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?”

沉晨说道:“魏尚权,驱赤子于利刃之下,争寸土于百战之内。由士为诸侯,由诸侯为天子,非兵不能威,非战不能服,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?”

“天数有变,神器更易,而归有德之人,此乃自然之理。”

王朗笑道:“刘玄德自言以仁义行事,此番不也自立为王,行刀兵争寸土之间吗?你说魏王取天下以民命,他又何尝不是如此?”

“天命尚在汉而非归魏,我主治下百姓衣食富足,人人安居乐业,岂非王道乎?”

沉晨反问道:“据我所知,如今曹魏治下百姓多有死伤,民间屯田十不留三,六七成收谷要交予魏国。又做士家制,征生人妇,士兵前线在打仗,妻却已经被强配给他人,此等恶行,何称有德之人?”

“额......”

王朗一时语塞,因为曹操确实干了这事,屯田制到如今剥削已经愈发严重,以前是四六或者五五,现在都涨到七三了。还有人家前线士兵在打仗,后方媳妇就被配给他人,做得确实不地道。

沉晨又道:“我曾屡次入河南,所见所闻,一路沿途尽白骨森森。沃野千里无有壮丁,官府强征百姓从军,以致田地荒废,饥饿横行,听闻去岁青州又有叛乱?”

“些许小患,岂能动摇国本?”

王朗摆摆手道:“那按照你的意思,如今天子失了民心,北方百姓尽已不做汉民,魏王代汉,便为天命。尔倒行逆施,便是逆天而为。说魏王以力假仁者霸,难道刘备没有在假仁者篡国吗?”

沉晨向北方拱手道:“陛下在一日,我主玄德公便会匡扶一日。假使曹操篡汉,夺取社稷神器,为天下苍生,我主亦要从曹操手里夺回来,这才是天命!”

“呵呵。”

王朗冷笑一声道:“你张开百姓闭口天下,魏王已尽得北方,治下百姓何止千万?若非你们负隅王命,魏王早已一统华夏,令百姓安居。”

沉晨亦是冷笑道:“你说你看过我的书,但我却觉得你好像根本没看过。你的嘴里我只听到了为曹贼张目,告诉我既然曹操得了北方,我就应该臣服于他。却没有看到我在书中提的万民百姓,也看不到我说过的曹操屠了多少城池。”

“既是为了天下,纵有死伤,亦是难免。”王朗沉声道:“杀十万能救千万,这难道不是应该做的事情吗?”

“但我却并没有看到曹操救了千万!”

沉晨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北方的黎民百姓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耕田养活自己,而是被曹操屯田所奴役,被世家大族所奴役。我主在南方得税十之有一,民得其九,百姓便会愈加富足,人人有衣穿,人人有饭吃。然曹操在北方奴役百姓,田出十,曹操得有十之七八,世家更是得其八九,仅给操劳了一辈子的百姓一口吃食,勉强活着。这样的生活又怎么能算过得好?君不见自南北相持以来,多少北方百姓逃至南方,多少黎民隐遁山林,不愿为魏民。归根到底,王祭酒也是世家大族出身,治下奴役了不知道多少百姓,因曹操庇护了尔等,尔等才为其为爪牙,汝等犬儒,也配与我谈万民,也配与我谈天下?”

这就是矛盾所在。

王朗自己就是东海王氏家族,有田有民有产业,属于世家大族地主庄园的既得利益者,隐户隐产能够帮助他们得到大量的粮食和财产,他们自然不会站在百姓这一边。

所以王朗不会来跟沉晨谈百姓,只会来跟他谈关于汉朝是否受命于天,汉朝的气数已尽,曹魏要代汉是否成为天命的问题。

而沉晨却一直坚持得民心者才是天命,因此才一直强调刘备得民心而曹操的民心是强取来的。

世界虽然并非善恶对立,黑白之间总有那么一道精致的灰。

但如果统治阶级不能够无限地向着正义靠拢,为百姓谋利的话,那么黎民百姓就会一直受苦。

曹魏的统治崇尚权力以及法制,对于百姓属于奴役政策,比如强征壮丁、迁民屯田、士家制度、生人妇等等,百姓受剥削和压迫居多,往往活者就很艰难,更别说什么尊严。

而刘备治下属于正常的王道政策,采取的募兵制,发军饷,收十分之一的田税,禁止世家大族对人口和田地形成垄断,百姓更加富足。

当然。

这一切的前提是刘备集团的生产力大大增加,不然也很难养得起那么庞大的军队。

但光是如此,双方制度就已经产生了本质区别。

曹魏建立之后,由于和世家联合,所以得到世家的支持,世家掌握大量人口和土地,基层会被迫支持曹魏,从而让曹操一直有强大的军队,可百姓会极度受苦。

蜀汉是以打压世家为主,世家不会配合蜀汉,就得想办法调高民众的积极性,如此才能勉强维持,但至少百姓会过得好很多。

如果曹魏一统天下的话,就如同晋朝一样,世家掌握话语权,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如牛马一样被奴役。

要是蜀汉一统天下,就如同后来的很多朝代刚刚开国时候,由于天下大乱破坏了原本的固有阶级,土地重新得到分配,民众的生活自然也会恢复。

哪怕之后再过个一两百年,像明末一样出现士绅集团取代世家大族集团,变成新的地主阶级,那也比现有地主阶级直接掌权强。

至少西晋就存在了五十多年,明朝还存在了二百多年呢。何况沉晨将来肯定会做出新的政策来防止这种事情发生。

所以从本质上来讲,蜀汉现在在做的就是如我军一样,维护的百姓利益。

而曹魏维护的是世家利益,那么双方冲突不可避免。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