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五代十国往事 / 章节正文阅读

(3 / 4)

作品:《五代十国往事

当王景崇抵达凤翔时,刘知远驾崩,刘承佑继位。王景崇担心年幼的刘承佑无法控制侯益,就自作主张,不管侯益是真降还是诈降,宁可错杀,也不能留隐患。没想到侯益预判了他的预判,只带了十几名贴身骑兵,主动跑到首都,向刘承佑表忠心。

侯益大肆贿赂朝中权贵,诬陷王景崇。王景崇一怒之下据城反叛,并将侯益的家人共七十多人斩杀。

郭威「澶州事变」时,侯益连夜投奔郭威大营投诚。郭威称帝后,封侯益楚国公,后改齐国公,不久后退休。

赵匡胤称帝后,恩准侯益每年仅需上朝一次即可,待他以宰相礼。

965年,侯益病逝,享年80岁,过早地离开了我们。

侯益的前半生都在平叛,而后半生却多次卷入叛变风波,经历了整个五代时期,在五个朝廷(唐、晋、汉、周、宋)都混的风生水起。

侯益用一生的经历向子孙们诠释了名利场上的凶险残酷,也换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荣华富贵,侯仁宝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,他只想过那种简单的富二代生活,生于安乐死于安乐。侯仁宝有足够的家底儿让他淡泊名利,让他苟全富贵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,普通人的躺平叫破罐子破摔,侯仁宝的躺平叫淡泊名利。

树欲静而风不止,尽管侯仁宝穷其一生都在躲避权力斗争,却仍被强行卷入卢多逊与赵普的争斗中,并最终成为了炮灰。不过,侯仁宝也因此摆脱了因虚度年华而悔恨、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人生,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光荣标签名垂青史,不知道这对于侯仁宝而言究竟是悲哀还是幸运。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当大宋兴师问罪的消息传来,黎桓便以

抵御大宋为由,发动了「交州事变」,逼迫丁璿禅让,终结了丁朝,建立了「前黎朝」。致敬「陈桥兵变」了属于是。

随后,黎桓上表大宋朝廷,为自己的行为做了辩解,大意是说俺们这地儿民风彪悍,不服幼主,臣奉命于危难之间,权且摄政,威慑众蛮夷部落而已,说到底是帮大宋看管蛮土嘛,请求大宋朝廷予以正式任命。

赵光义心说这是我见过的第二个把篡权说得如此清新脱俗的人,第一个是我哥。而且大宋在开战初期接连告捷,所以赵光义已读不回,干就完了。

白藤江之战后,黎桓十分乖巧懂事地再上一表,向赵光义赔礼道歉,而且是以丁璿的名义上表,声称一切都是误会,罪该万死的冲撞了王师虎威……以丁璿的名义上表,证明黎桓并未篡权,如此则大宋失去了用兵的理由;虽取得大胜,但仍低姿态地赔礼道歉,给足了大宋面子。然而这封心机颇重的奏章同样已读不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