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五代十国往事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696章 柴荣继统2(3 / 3)

作品:《五代十国往事

除了魏仁浦,郭威还给柴荣留下了一整套成熟的文官集团,如王溥、范质等等。郭威感觉自己快不行的时候,就急忙催促翰林学士起草任命王溥为在宰相的诏书,宣制已毕,郭威欣慰地说道:“吾无恨矣!”

王溥辅佐两朝四帝,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,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,经过整理,撰成《唐会要》一百卷,又整理撰写了《五代会要》三十卷,从此倡导了“会要”这个体例,于是在后世才出现了《宋会要》、《春秋会要》等等一系列不朽著作。

后世评价王溥、范质、魏仁浦,皆有宰相之器,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佐命元臣,为大宋终结五代乱局立下了不世功勋。

郭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把外甥李重进召到身边。李重进的年龄比柴荣要大,但郭威要李重进当着自己的面,向柴荣下跪称臣,明确君臣之分,随后,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。

当天(正月十七日),郭威在滋德殿顺利驾崩,享年51岁。

皇宫对外严格封锁消息,尽管郭威已经做了详尽的安排,但最高权力的交接工作远没有这么简单,柴荣的工作非常多。

正月二十日,宣读郭威遗诏:柴荣于柩前即皇帝位。

次日,柴荣正式登基称帝,即后周世宗。

后世对郭威的评价非常高,“期月而弊政皆除,逾岁而群情大服,何迁善之如是,盖应变以无穷者也……虽享国之非长,亦开基之有裕矣”,郭威在很短时间内,就一改后汉的种种弊端,为将来的盛世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他临终时下令薄葬,也是后世推崇和称赞的典范。

当然,他也有争议之处,最大的争议就是“二王之诛”,杀王峻、王殷两位开国功臣。虽然史书上罗列了王峻、王殷的种种不臣行径,来论证诛杀二王之天经地义,但仍然有人认为这是郭威无法驾驭权豪的表现。

/131/13163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