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华夏一家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三六三章 竹筒装火气(2 / 2)

作品:《华夏一家

老人说本来已是废弃,既是官家有用,便献与朝廷咯。

赵晓兵随即叫建国找来十里八乡的打井师傅,明日便开始挖井。

建国立刻去办了。

晚上,高家取出藏在稻谷里的腊肉,备起丰盛的饭菜招待他。

赵晓兵也不客气,叫人取来自己的四方井畅饮了一番。

这乡下人对腊肉香肠的储存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了,他们将腌制好的腊肉放进稻谷中,既解决了密封的问题,又不怕猪油流出坏了肉。

赵晓兵啃着香喷喷的腊肉骨头连呼大善,请老爷子吃酒。

席间老人说往远了看,这一带古井还有很多,有需要他可以带路去寻找。

赵晓兵点点头谢过,说火气亦属于地下资源,以后不许个人随便挖井了,就像盐井一样,朝廷要统一管理,均衡资源和确保挖井安全。

老人也是颔首,告诉他这一代因为挖井也是埋了不少师傅呢,的确要小心了,明日他还要亲自去井边杀上一只鸡辟邪。

散席后,赵晓兵和余大异以及研究院的人商议掏井的细节,确定方略后叫大异调集人马,设备进来支援。

第二天上午一番准备后,火井县的工匠便开始下井清理。

这次,赵晓兵要下井的每个人腰上必须拴着保险绳,脖子上挂着口哨,一旦有险情立刻吹口哨、拉绳索,上边就会拉动保险绳将人拖起来。

挖了半天,土都堆成小丘了,没有任何发现。

莹莹说挖下去快一丈了。

一丈能有啥收获?

顶多就是清掉了多年沉积的淤泥而已。

赵晓兵叫只管往下挖。

次日一口气往下挖了三丈,全是泥夹石,倒时很轻松的,却任然一无所获。

第二天依然如此,余大异觉得一点动静都没有,怕是真的没气了。

赵晓兵不以为然。

这才那么几丈深度,显然是不够的。

周围打的气井应该是早把浅层的气都释放的差不多了,起码得挖它十丈,三十丈,五十丈。

后世的钻井队钻井,算是有的放矢了,一上来就是千米、万米,都还常常是白忙活呢。

赵晓兵心里有数,不急。

他叫务必做好井壁的支撑,等到睡觉前让大异点燃火把丢下井看看。

火把丢进去许久,火熄灭了。

说明没有天然气,明天继续挖。

赵晓兵要求,以后工匠下井前先丢个火把试一试有没有气,不能让工匠因为他的疏忽而受到伤害了。

次日继续挖井。

赵晓兵觉得要出气还早的很,叫建国一路回县城看看,那边还在修桥,起街呢。

特别是那座大桥,他有点不放心。

那是在大河里修桥啊。

春雨发了,很快就会进入雨季,汛期一来就麻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