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节阅读 269(1 / 2)

作品:《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许多掌柜都挤大通铺,伙计只能在客栈里打地铺。

人一多,问题就多,治安问题频发,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府尹愁得嘴角起泡。

没办法,朱棣下令北京会同馆提前“开张”。女真,朝鲜,白帐汗国,以及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使臣,不必进京,直接由北京会同馆接待安排。

“敕汉王驰北京,设宴款待朝贡使节。”

一道敕令,结束了朱高煦的屯田生涯。

朱高煦打心里不想离开宣府,忙活两年,眼看要出成绩,丢开手不管?

舍不得啊!

无奈老爹有令,不走也得走。

换上亲王常服,乘上象辂,望着渐远的玉米地和土豆田,满眼不舍。

沈瑄忙着练兵,徐辉祖卧床养病,压根不理会朝贡的使节。北京行部官员找上门,一句“留待汉王殿下抵达”就被打发。

孟清和也变得忙碌。

永乐八年,皇庄和勋贵庄田播种的玉米土豆已有收获。产量不如想象中喜人,抗旱抗寒的特点却显露无疑。

船队带回的几名“红人”都被留在大明,帮助解决番粮种植期间产生的问题。

通过翻译,孟清和了解到,这些人来自“库斯科王国”。

“库斯科?”

孟伯爷敲敲脑袋,没一点印象。

他对美洲历史并不了解,压根不知道,二十年后,这个还不起眼的国家将会征服整个南美洲西部,统治延续几个世纪,成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,印加帝国。

如果他知道……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。顶多露出个吃惊的表情,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。

他想要的是美洲的农产品,对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感兴趣。至于土地,这是上位者该操心的事。

自被国公爷开导之后,孟清和清楚知道,很多时候,该糊涂就不能聪明。操心太过,劳心劳力太多,未必是好事。

他现在该想的,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问题。从九哥送来的消息看,今年的收成应该相当不错。

七月之后,孟清和留在军屯的时间越来越长。时常蹲守寻人的换成了定国公。

进入秋收时节,田里的麦稻高粱陆续开始成熟,荒田中种植的玉米也结出手掌长的棒穗。

孟清和试着掰下一穗,拨开,玉米粒算不上饱满,清香的味道却让他笑咧了嘴。

“伯爷?!”

见孟清和生吃玉米,亲卫来不及阻止,脸色骤变,差点上手去抢。

番粮能吃,却也是煮熟下口。没听说可以生吃。

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?

“没事,我只是尝尝味道,没打算吃。”

孟清和笑笑,将咬过一口的玉米递给亲卫,“我再掰两棒,回府煮了,大家都尝尝。”

“谢伯爷。”

这片荒田是孟清和的“军田”,上一年开垦,今年方才开始种植。他不愁粮食,干脆全部用来种植玉米。

回城时,恰好遇上从宣府赶来的朱高煦。

见到亲王象辂,孟清和当即下马,上前行礼。半天没声音,抬起头,只见朱高煦目光灼灼,盯着他身后,眼睛眨也不眨。

回头看一眼,明白了。

“高福。”

“卑职在。”

“把你手里的番麦呈给王爷。”

“是。”

接过玉米,朱高煦满意了。

跃身上马,孟清和暗中嘀咕,爱好种粮的汉王,出海抢劫的赵王,没事找邻居打一架的永乐帝……大明果真是个神奇的朝代。

孟伯爷尚且不知,城中还有一个惊喜等着他。

成功从三头身增高为四头身的朱瞻壑,站在城门口,翘首以待。

看到朱高煦的象辂,大眼睛一亮,见到跟在象辂旁的孟清和,小脸顿时笑成一朵花。

“父王!”

朱高煦见到朱瞻壑,疲惫一扫而空。见儿子“扑”过来,笑容满面张开双臂。

不料朱瞻壑行礼之后,中途转向,“少保,我长个了,能拉开铁弓。皇祖父许我到顺天,继续跟着少保读书!”

话落,两个人脸绿了。

一个是被儿子扔在一边的朱高煦,另一个,就是与朱瞻壑一同北上的户部尚书夏元吉。

南京

迁都之议尚未过去多久,各番邦使臣尚未离京,早朝之上,永乐帝又抛出一个大雷。

“为国家社稷,朕欲立皇太子。”

立皇太子?

朝堂上静默许久。

早些年,谁提这事都要挨板子,遇上天子心情不好,下锦衣狱,全家流放。这两年大家都学乖了,天子反倒主动提起?

曾支持平王的文臣难免有些不是滋味,可也知道,如今的平王,无论如何担负不起太子重任。

从哪个方面考虑,最合适的人选都是汉王。

大势所驱,天子之意。再坚持已毫无意义。

奉天殿中,群臣跪拜,齐声道:“陛下圣明!”

第二百三十三章大典

永乐九年,十月朔,天子下诏,立汉王朱高煦为皇太子,布告天下。

册汉王妃韦氏为太子妃。以宣府为汉王嫡长子朱瞻壑封地,不就藩,享亲王禄。余子暂不封爵,享郡王禄。

诸藩王子未受爵者,嫡长子为世子,众子为郡王。长子不为嫡,有嫡子,以嫡子为世子。违者降爵。

平王久病不愈,许其长住金陵,不归藩,享普安州一地赋税。平王府不设官属,只立王府左长史行朝贺之仪。以校尉五十人护卫王府,听宫中调遣。

平王世子留京侍疾,增俸禄至九千石,入宫中读书。

对于平王妃,圣旨未提一字。

随后,天子令礼部议封皇太子大典,并进东宫朝仪。

南京礼部同北京礼部查阅洪武旧例,参照封懿文皇太子大典定下章程,却未得天子首肯。

两位礼部尚书,四位礼部侍郎及部下郎中等人,捧着打回的奏疏不明所以。眼巴巴瞅着皇帝,不通过没关系,至少给点提示。具体怎么改,大家也好有个参照。

永乐帝偏偏不从人愿,一目十行看过,表情不变,御案上一压,直接抛出两个字,“再议。”

参不透上司的喜怒,工作能力再强也是白费。

连续折腾一个多月,奏疏改了不下十次,东宫官属名单都拟好了,册立皇太子的典礼章程仍没定下。

这样的日子,猴年马月才算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