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大明世祖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三十四章铁路(3 / 4)

作品:《大明世祖

朱谊汐眉头子蹙:“不遍览地方,怎知民间大事?”

“太子的事,我自有主张,你就莫要多言了!”

“是!”张同敞忙低头。

在西臧待了近三年时间,太子朱存渠深刻地改变了高原的局势,从而让高原从农奴制变更为了封建地主制。

大量的自耕农和中小地主成为主流,涌入西臧官场,从而奠定了大明的统治根基。

随后,为稳固局势,两广总督于成龙就地免职,去往西臧继续督抚高原,担任康臧总督。

太子也功德圆满,从高原而归,在北京城待了大半年。

随后,他又被任免为两广总督,单独改土归流的重任,着重解决琼州府的改土归流问题。

可以说,这位二十八岁的太子,倍受皇帝信任,已经足以担负封疆大吏的职位。

但这样的培养,对于文官们来说已经足够了,太子在京城坐镇是最安稳的策略。

朱谊汐对于文官的担忧是表示理解的,但对于自己突兀去世这种事,他是怎么也无法想通。

虽然大明皇帝四五十岁死亡算是平均水平了,但我可是穿越者,六七十都算是侮辱了。

不过,朱谊汐让太子在外,除了有培养的意思在其中,更大的原因则是避免二龙见面。

作为储君的太子,天然就对人心具有吸引力。

他倒是不怕太子造反,上演父慈子孝一类的,关键是怕太子被裹挟,利用,不知不觉就站在皇帝对立面。

例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,就成了保守派的代表,拒绝汉化,不得不被废。

皇子或者太子一旦涉及政治,就不免的成为利益集团,皇帝就不可能置之不顾。

这也是宋、明两朝把太子虚抬的原因,直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。

元朝允许太子参政,父子相斗,政变频发。

朱谊汐自然不会虚抬太子,同时也不会给予太子握有大权。

索性中和一下,就让太子长待在地方算了。

一边能培养能力,一边要避免坐大,实在最佳选择。

由于长时间别离,偶尔见一次面,父子关系就颇为融洽,比历史上那些皇室强多了。

至于皇后,有皇孙陪着,太子就不算什么了。

紧接着见面的是工部尚书赵郎星,他与张同敞可谓是互相调了位置。

五十岁的他,已然精力旺盛。

“陛下,从北京抵达吉林的铁轨已经修建成功,只待试行几天后,在万寿节当日通行,为您献礼!”

“别搞时间限定,只要能安全通行就成!”

京吉铁轨的畅通,让朱谊汐的心情好上不少。

这条铁路是由京沈铁轨延伸而去的,把时间都算上,那就修了足足有八年时间,长度达到了两千里。

耗费了钱财,达到了近两千万银圆。

几乎是一万块一里路。

而要知道在内陆平原,一里的平均成本只要四千块。

京吉铁路一成,朝廷对于东北控制力将会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。

原本从北京到黑龙江需要赶路三四个月,如今一个来月就成了。

当然,有了铁路,东北的粮食,木材等物资,也会更快的地输送至北京,加大了朝廷对东北的剥削。

毕竟朝廷这些年来,尤其是近几年来,决定对其大范围移民,没有便利的交通是很难让移民搬迁的。

“除了京吉铁轨外,京开铁路也将在年底通车,实乃可喜可贺之事……”

赵郎星兴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