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大明世祖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七十九章书香(3 / 3)

作品:《大明世祖

郑森注视着如此场景,忍不住感叹道:“秦学大昌于吕宋,自我郑森始。”

……

浙江,余姚县。

城东,谢府。

相传谢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,世代高门,不受朝堂更替的影响。

但到了隋唐,关陇门阀兴起,垄断了朝廷上高官公卿,故而关东的世家们纷纷衰落,江南尤甚。

不过随着安史之乱,关陇门阀势衰,不得不让权于河北世家,崔、王等河北大姓崛起。

江南的世家们愈发没落,跌入尘埃。

谢氏落到如今,已经不是百年的时间了,而是几百年。

谢安国不知晓祖辈的光耀时刻,但却明白,自己的已然到了重要时分。

书房中,一道日本细绣屏风后面,便陈列着精装书籍的大书架,藏书约有千册。

在旁边,红木椅子、椅子上铺着绸面的羊毛垫,波斯地毯他用不起。

在谢安国的桌案上,则放着大小一整排名贵毛笔,湖笔,狼毫笔都在此,就算是镇纸,也是温润的碧玉制作,极其昂贵。

雕窗上以碧纱为面,园子里的景色若隐若现,仿佛一副绿色水彩的风景画。

“哗……哗……”寒风风吹拂着窗外的树叶,凋落着最后几片艰难留存。

其好像某种独特的音律,比丝竹管弦单调,却更加磅礴自然。

谢安国却听着窗外的风声,手中握着笔,怎么也无法静下心来。

他留着短须,不长不短,是在两个月前留的,显得他有些成熟。

就算是身上的衣物,也是去除了华丽,灰白色在身,布靴在脚,甚至为了体现斯文,桌案旁边还放了一个眼镜。

毕竟在读书人的圈子中,阅书百卷必然是近视眼,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才可舒服。

不知何时起,戴眼镜就意味着读书多,不戴就意味着偷懒。

谢安国特意制造了一个无碍眼镜,除了装饰作用外,其他影响一点都没有。

这时一个穿着布袍梳着发髻的中年人走到屏风旁边,忙喜道:“少爷,县里的赵主薄登门拜访。”

谢安国一听眉头便是一舒,想了好一会儿,用一种夹杂着喜悦和激动,以及强行按耐住的口气道:“开大门,快去迎。”

他立马停止发呆,起身拿起方巾,仔细整理了一下衣装,想了想,他戴上眼镜,这才三步并两步地走出书房。

到了大厅口,他立马平稳了心情,放慢脚步,忙作揖道:“本该出府门恭迎赵公,但又因衣冠不整得换衣服,怕您在外面等得急了。”

“哈哈,谢公子莫要拘泥那些繁文缛节,你我世代相交,可谓亲近。”

宽脸皂鞋,穿着黑色长袍的赵主薄,脸上再也没有了官威,把如同和善的隔壁叔伯,眉开眼笑。

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,平日里根本就见不着面,哪来的相交?

谢安国心中愈发肯定起来。

“你那县学的教谕,与我是好友,平日里一起下棋玩耍,莫要太过见外,你就叫我世伯吧!”

赵主薄亲近道,旋即环顾四周,啧啧道:“不愧是陈郡谢氏,多年来的士族大家,几百年过去了,屋子里掉下了一根钉,其沾染的书香,都比我家的浓厚些。”

“您谬赞了。”这时候,谢安国倒是端起来了:“世伯,不知可是省试有了消息?”

“没错!”赵主薄高兴着,如同自己中了一般:“省试出来了,贤侄高中第八名。”

说着,他低声道:“按照规矩,省试前十名了授通判一职,如今你我算是同僚了。”

谢安国大喜过望。

按照省试的规矩,前三名授知县,三至十名为通判,前二十名则是主薄、县丞,余下的则是各房书吏。

如今在县衙中,主薄不过正八品,而通判则是从七品,官阶还在其上。

可以说,此时此刻,谢安国已经是其上官了。

由不得其不客气。

“当不得如此。”谢安国谦虚道:“省试还未下,一切还犹未可知,老父母莫要多礼。”

赵主薄尴尬地笑了笑:“是了,但贤侄前途无量,莫要忘了我这个世伯才是。”

谢安国心里直呕。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