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大明世祖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五十一章教诲(3 / 3)

作品:《大明世祖

“别起来!”小宦官还想起来,三哥再次按住他:“这是进学路,皇子们接二连三的去上学,起身还不如跪着。”

果然,许多队伍路过,可谓是连绵不绝,一只跪了近两刻钟,宦官们才起身。

小宦官揉了揉膝盖:“三哥,这天还没有亮,怎么就上学?”

“辰时上课,岂不是要提前两刻钟到温习昨日的功课?”

三哥低声道:“皇子们别看锦衣玉食,但苦着呢,天天都有课,寒暑不断……”

“乖乖,还是真苦。”

“那是,将来皇子们可都是要就国的,陛下派人打下土地让他们治理,可不可以学点真本事吗!”

春天夜长昼短,太阳的光芒出现在天空的时候,时间就已经来到了辰时。

乾清宫的偏殿,就已然坐满了孩童。

为了重视皇子们的教育问题,教学的地方被放置到了乾清宫的偏殿,皇帝可以步行百余步就至,随时督促皇子读书。

可以说,压力是加到满了。

这也是幸亏皇帝喜欢夜宿妃嫔宫,不然的话,不只是皇子们,就连那些教习师傅也是打颤。

虽然外面天已大亮,但偏殿中却依旧点着蜡烛,淡淡的檀香味四溢,可谓是提神醒脑。

皇子们有十四人,都是年满五岁上学的学童,最大的有十六岁,最小的只有五岁。

虽然师傅们被分成了数部,五岁到八岁进行启蒙,负责基础内容。

八岁至十四则是儒家经典,接受传统的儒家世界观教育。

到了十四岁以上,则是纯粹的君王之道,商君书,韩非子,史记,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被传授。

所以启蒙的师傅基本上普通的博士们,而到了君主之道,则是国子祭酒,或者八部尚书们充任。

有时候就连内阁阁老们也被请过来授课。

皇十三子,杞王朱存楠则闷闷不乐地待在座椅上,看着面前的黑板发呆。

他已经十五岁了,但依旧还要读书,读了十年了他好生厌烦啊!

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历练,出去就藩。

等到我治国的时候,后宫家里骑马的三五十个,每天轮着来……

“起身!”

这时,老九湘王则起身喊道。

“师傅早安!”

一众皇子们起身鞠躬,礼仪充满。

满脸花白胡子的国子监祭酒则捋了捋胡子,笑道:“今日给诸位上课的,乃是财部金尚书。”

旋即,富态的金堡就缓缓地走入学堂,给这群年满十四的皇子们授课。

“财部,顾名思义就是为国聚财。”

金堡历任快两年了,对于财部已然是熟悉,他轻快地讲解着:

“在唐时,为度支部,至宋,为三司,而到了蒙元和前明,则是户部。”

“至绍武初,陛下英明,察户部之闭,故而析出财部,户部,民部。”

“我财部,则是征募商税,田税……”

接下来,他讲解了财部的商税和田税的重要性,尤其是商税:

“天下田亩是有数的,而人是不断繁衍的,人越多,往来就越密集,商税自然也就多了。”

“可以这样说,商税的潜力是无穷,也是朝廷不可或缺,甚至最重要的。”

“前明就是财赋不足,加税逼反百姓,有无财养兵,从而至江山颠覆……”

接着,他为这些皇子们讲述收敛地方赋税权的重要性。

“三响不过一分二厘,但那些贪官污吏却横征暴敛,十倍百倍的收刮百姓,从而酿成大祸。”

“所以必须收财权于朝廷……”

这番讲述,浅显易懂,尤其是拿前明举例,可谓是让人信服。

杞王则听了半晌,才举手问道:“吗为何在太祖年间财赋够用,而到了崇祯年就不够了?”

“这话问到关键。”金堡笑道:“太祖年间没有边疆之患,军户制也没有崩坏……”

旋即,金堡就介绍了如何开源节流:

“宁可加商税,不可加田税。”

“若是实在缺钱,则抄家即可,无论是那些豪商,还是那些贪官污吏,都是最好的助力。”

“昔日的王安石变法,以及前明的一条鞭法,追根结底都是为了钱财罢了。”

“今日作业,论述王安石变法之利弊……”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