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历史军事 / 大明世祖 / 章节正文阅读

第六章铁轨(3 / 3)

作品:《大明世祖

黄金比白银珍贵,自然而然,其价值不菲,朝廷铸造的不如来的银圆普遍。

寥寥三十来块,价值三百块银圆。

这稿费看起来真不少。

「怕是不值当吧!」方以智摇摇头,将钱袋往前推着推着:「我那书虽然不错,里面异议不少,不及三百块。」

「您的名声,在桐城谁人不知?」商人恭敬道:「仅仅是您老的名字,就值得这个价格。」

方以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,其名声自然是极大,更是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。

方以智神色一正,沉声道:「你要是有什么事,就直接说吧,你我同乡,能照顾的自然就能照顾。」蝆

「府台,某实乃别无他法。」

商人苦笑道:「近日在安庆府,流传的应天要修铁轨的消息,您是安徽人,理应知道,应天府打个喷嚏,咱安庆人就得披件衣裳了——」

「听说应天府修铁轨,安庆府就不安生了,民间士绅都嚷嚷,想着修一条铁轨去庐州府。」

「再不济,桐城也要到庐州不是?」

「胡闹——」方以智闻言,眉头一锁,沉声道:「铁轨之事,都是由圣上独裁,我小小知府,岂能做主?」

「小民也知道如此,故而士绅们都言语,让官场民间都***朝廷,您是本乡人士,才名也高,故而就想让您应和一声……」

商人不急不缓道,说的井井有条,让方以智不得不答应。蝆

因为这是整个安庆府联名之事。

如果不想被排挤,家里被骂,他必须得答应。

「本乡士绅修铁轨作甚?」

方以智眉头一缓,随口问道。

「咱们安徽省府在庐州,虽然跟咱们不远,但尽是山路,河流,难走的很,无论是参加省试还是乡试,都不方便。

哪里像是往年那样,直接在码头坐船就能达应天府,一天时间就到了。」

「要我说,还是把省府放在应天最好,再不济也是咱安庆。」蝆

商人抱怨道,念兹在兹的还是省府之事。

显然,应天府做了三百年的中心,安庆人对于庐州仍旧不信任。

甚至骨子里还有点骄傲。

安庆西为湖北,南为江西,长江穿城而过,交通不知道有多便利,富庶甲于安徽,与经商成行的徽州府不相上下。

科举上,安庆府也是安徽榜首,即使在江苏也是佼佼者。

如今庐州府做了省府,还分去一半做了六安府,无论是人口还是赋税,根本无法跟安庆相提并论。

这种情况下,谁愿意认庐州,巴不得自己做省府呢!蝆

「好了,我应了。」方以智摇摇头,苦笑道:「钱就拿回去吧!」

商人却是不允。

方以智无奈,就拿了十块金圆,言语自己只值那么多。

却说,整个江南地区,因为铁轨大赚之故,通过报纸的宣扬,在民间闹得很大。

士绅们一来爱这便利,二来是想着赚钱,故而都想建铁轨。

但这种事由皇帝来主持,他们都没法子,只能鼓噪上书。

而皇帝此时,在遵化巡视后,又去向了山海关。蝆

铁轨的终点,就是山海关。

作为关内关外的屏障,山海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这里直接驻扎着三千边军。

毕竟不像以前,这里不再是边境,而是关卡。

大明真正的边疆,已经向北扩展了五百余里,察哈尔三万边军驻守,只要那里安全,整个京畿就是和平的。

朱谊汐望着络绎不绝地商贾们通关而过,双目在那大包小包中扫过,他面色不变:

「山海关一年能收多少钱?」

守将是个游击将军,他颤巍巍地道:「陛下,末将可不敢贪墨啊,这些都是商税司一手掌控的,末将只是看守……」蝆

朱谊汐无语,瞥了其一眼,吓得后者直打哆嗦。

很快,商税司的人就来了,汇禀道:「偌大的山海关,一年通行三十来万人,能收百万左右。」

「微臣妄言,假以时日,整个辽东发展起来,山海关还能再涨——」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